-
关于发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 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第二批)的通告
发布时间:2025-04-28 | 截止时间:2025-05-30 16:00 | 部委 政策+资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最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第二批),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5年4月28日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
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第二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推动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025年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第二批)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均为4年,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 260 万元/项。
一、生物与农业领域
(一)立足广州市生物与农业领域发展需求,围绕优势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的优质、抗病、贮运与加工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华南主养鱼类肌肉品质提升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C19的下属代码)
针对华南主养鱼类肌肉品质下降的重要问题,解析糖脂代谢调控肌纤维组成和肌间脂肪形成的机理,探索肠道微生态平衡及其代谢产物调控糖脂代谢的机制,为华南优质鱼生产的代谢调控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2. 鸡球虫致病关键因子挖掘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C18的下属代码)
针对鸡球虫的关键致病因子及其与宿主互作机制不清的问题,挖掘鸡球虫入侵宿主细胞和调节发育周期的关键致病因子,研究其结构、功能以及与宿主细胞蛋白互作机理,解析其对信号转导和功能稳态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球虫药物、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3. 岭南特色水果多酚类物质系统表征及营养功能机制解析(申请代码1选择C20的下属代码)
针对荔枝/龙眼/黄皮等岭南特色水果营养功能机制不清晰难题,系统解析果实不同部位原花青素、黄酮等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及消化代谢特征,明晰其抗氧化、代谢调节营养作用机制。
4. 亚热带水果采后品质劣变与物流保鲜生物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C15或C20的下属代码)
聚焦荔枝等特色亚热带水果,面向国内外物流保鲜的需求,解析水果采后品质劣变机理,阐明品质变化对外部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建立采后贮运和物流的品质维持与生物保鲜技术,为亚热带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5. 肠道微生物对泌尿系结石形成的作用机制及靶向干预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C11的下属代码)
针对肠道微生物在特定泌尿系结石形成中的作用不明,从微生物群变化、代谢互作和免疫调节等多维度揭示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肾轴调控结石形成的机制,利用岭南道地药材资源构建新型“菌-药-食”协同干预体系,促进个体化精准防治。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广州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或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针对杭州市生物与农业领域发展需求,围绕特色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功能调控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光强信号调控植物叶绿体蛋白稳态的机制解析(申请代码1选择C02的下属代码)
针对长三角地区夏季强光和雨季寡照制约农作物光合与生长的问题,构建光强信号感知与传递进而影响叶绿体发育与功能的调控网络,解析光胁迫下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稳定性和氧化损伤修复的机制。
2. 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C15的下属代码)
针对番茄果实风味品质形成与劣变过程存在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挖掘影响果实芳香物质等特征风味品质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构建风味物质代谢的表观调控网络,解析基于多层级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分子机制。
3. 植物多酚肠道微生物转化调控及活性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C20的下属代码)
针对柑橘、杨梅等特色农产品中橙皮苷、鞣花酸、原花色素等活性多酚肠道转化率低等问题,研究果胶等异质多糖调控多酚生物转化规律,阐明其通过肠道菌群、关键酶及代谢流重塑实现多酚靶向增效的机制。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杭州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或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能源与化工领域
(一)针对杭州市能源与化工领域发展需求,围绕VOCs转化利用、绿色电催化、固态电解质及流体输运设备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含杂原子VOCs生物转化与资源化利用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面向化工行业含氯、硫、氮等杂原子VOCs减污降碳需求,研究含杂原子VOCs生物电化学转化同步产醇产电方法,提出功能菌定向改造、电极材料修饰策略,解析生物代谢与非水相传质强化耦合效应,阐明含杂原子VOCs高效转化利用代谢路径和生物电化学电子传递协同机制。
2. 绿色电催化氧化合成高端化学品的过程强化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针对高端化学品氧化合成的高效选择性转化和时空产率难兼顾的瓶颈问题,构建原子尺度的电催化氧化新体系,研究活性中心电子调控电催化的机理,揭示电化学条件下配位结构的演化规律和传质特性,阐明单原子电催化氧化的过程强化机制。
3. LNG低温高压离心泵多相流动机理及振动控制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6的下属代码)
针对LNG低温高压离心泵长周期运行存在的空化和振动问题,构建低温介质尺度自适应空化模型,揭示全流场全工况多相流动机理、空化与汽蚀破坏关联机制、多相流动诱导大跨距多圆盘转子振动特性,提出基于流场调控和汽蚀抑制的低温泵振动控制方法。
4. 多孔结构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的下属代码)
针对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界面相容性差的问题,研究基于多孔材料的复合固态电解质制备方法,揭示孔道、界面结构与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和界面稳定性的构效关系,阐明离子传导与界面稳定机制。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杭州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或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三、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
(一)立足广州市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发展需求,围绕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质材料、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金属有机笼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医药应用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1或B07的下属代码)
围绕基于金属有机笼的药物递送材料,开展其设计合成、生物安全性、精准药物递送及重大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揭示药物负载与释放机制,为金属有机笼材料的合成及生物医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 木质素基碳材料制备及高值化转化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8的下属代码)
针对木质素高值高效转化难题,解析木质素分子结构特征,开展工业木质素碳基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揭示精准修饰改性对木质素基碳复合金属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规律,阐明工业木质素基航空燃料、高值化学品的催化转化机制。
3. 医用合金仿生人工骨的设计改性及力学-生物学调控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1的下属代码)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设计仿骨功能梯度结构,结合增材制造技术制备钽/钛等合金骨植入体,并通过表面改性,研究其力学-生物学调控机制,解决骨植入体的无菌性松动及感染性松动等关键问题。
4. 低空飞行器轻质高强材料性能调控机制及结构设计(申请代码1选择E01或E02的下属代码)
针对低空飞行器轻量化、强韧化需求,设计制备超高强、耐损伤、低密度新型飞行器材料,研究材料特性、多尺度结构、制造工艺对低空飞行器构件性能影响机制,构建跨尺度参数映射关系,实现材料性能调控与多尺度结构设计一体化。
5. 多模态触觉感知新材料及一体化集成设计(申请代码1选择E13的下属代码)
针对当前具身智能触觉感知主要依赖于压力等单一信号传感的局限,创制能够感知和解耦正压力、切向力、滑动以及温湿度等多维度信息的新材料及其一体化集成器件,实现对多维信息的智能处理和传输。
6. 高功率大能量中红外飞秒激光器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5的下属代码)
围绕制约高功率大能量中红外飞秒激光发展的关键问题,揭示中红外激光晶体的生长机理,突破大尺寸高质量中红外晶体生长技术;研究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热效应和损伤机制,开发高损伤阈值频率变换器件;阐明中红外飞秒激光高效放大机理,研制高功率大能量中红外飞秒激光器。
7.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与主动修复机理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高温高湿、盐碱腐蚀、强撞击等多因素耦合环境,聚焦湿热-盐碱环境结构损伤跨尺度演化,发展多源数据融合驱动的结构损伤智能诊断理论,探究主动修复材料与结构协同机理,构建材料-界面-性能联动的寿命评估模型及结构韧性增强方法。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广州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或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针对杭州市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发展需求,围绕人工离子通道、四维超声成像、增材制造及精密抛光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仿生门控人工离子通道的构筑及抗肿瘤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B05或B07的下属代码)
针对传统人工离子通道活性低等关键问题,发展门控离子通道制备的新策略,构筑高活性门控聚合物人工离子通道,调控通道的活性和特异性,研究通道结构与功能的构效关系,探索其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为功能性人工离子通道的制备及生物医用提供科学支撑。
2. 固土生物酶及其工程应用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8的下属代码)
针对无机固化剂生产过程高污染与高碳排放问题,揭示生物酶-土及生物酶-水泥基材料间的固化和催化机制,创制适合与水泥联用的高耐盐、耐碱生物酶,为生物酶添加剂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
3. 高温条件固体共形耦合的阵列四维超声成像理论与技术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针对航空航天、石化等领域大型复杂曲面构件内部状态高温下动态超声检测需求,设计制备耐高温的高透声高分子耦合材料,研究固体耦合剂塑性变形机制与共形贴合方法,发展相控阵超声四维全聚焦成像理论并突破其关键技术,实现大型曲面构件高温条件的在线高效高精检测。
4. 电流体驱动的人工肌肉设计、制造与控制基础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针对现有人工肌肉驱动力弱、变形小、响应慢难题,开展新型电流体驱动的人工肌肉设计、制造与控制基础研究,阐明封闭腔体内电流体与柔性壁面作用机制,提升人工肌肉的输出性能,为人形机器人面部表情静音驱动和无人机抓手柔性驱动提供支撑。
5. 大型机电液装备高压管路流固位移响应机制与声振主动控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针对大型机电液装备高压充液管路位移响应求解与声振抑制难题,研究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与弗留盖方程耦合的管壳流固耦合冲击振动建模方法,提出多场耦合条件下的管壳受迫位移响应解析新方法,揭示管壳振动能量流传播与声场辐射规律,为突破高压充液管壳的声振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6. 心肌组织损伤原位感知与修复的一体化增材制造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针对心肌组织损伤原位监测和精准修复难题,研究载细胞活性结构与多模式敏感元件耦合机理,建立材料-结构-生物功能一体化增材制造方法,阐明亚微米级纤维网络增强超材料设计和梯度模量力学调控机制,为心肌损伤区域的异质活性组织体外重建、智能感知与再生修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7. 复杂内流道多相磨粒流跨尺度精密抛光机理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5的下属代码)
针对空天装备关键增材制造构件复杂内流道精密抛光难题,构建气液固三相磨粒流跨尺度耦合模型,揭示气泡溃灭冲击下应力调控机制,阐明跨尺度多场耦合下材料损伤演化及去除机理,为优化流道设计及实现复杂内流道多相磨粒流跨尺度精密抛光提供理论支撑。
8. 超晶格生物探针材料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13的下属代码)
面向国家慢性疾病即时检测重大需求,发展纳米粒子类原子“定向键合”的组装新策略,精准构筑超晶格材料,突破现有探针材料生物检测性能极限,建立超晶格材料结构与诊断效能的定量模型,为重大慢性疾病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杭州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或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四、电子信息领域
(一)立足广州市电子信息领域发展需求,围绕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大模型、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玻璃基声电协同射频滤波器及前端芯片模组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1的下属代码)
研究玻璃基电学器件声-电-磁耦合的射频滤波器工作机理,解决声学滤波器频率、带宽和选择性受限的关键问题;研究基于玻璃基板的滤波器、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和开关的协同设计方法,突破传统基板损耗大、模组效率低等固有瓶颈;研发面向B5G/6G无线终端的宽带高效率射频前端芯片及模组,并进行验证。
2. 全波段多维分集光电融合集成芯片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5的下属代码)
研究P比特全波段空分复用光通信系统架构,探索融合空间、偏振和相位分集的任意波形产生和相干探测原理,建立高速任意波形信号产生和宽波段全场探测片上器件模型,突破现有全波段光纤通信系统并行信号产生与检测性能瓶颈,研制光电融合集成芯片并在高速率、大容量、全波段(覆盖S/C/L波段)光传输系统中进行性能验证。
3. 基于大模型的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护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研究智能健康监护系统多源感知数据的融合分析技术,实现多源数据的语义解析; 研发健康数据隐私保护技术与体系,实现数据安全共享;开发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可穿戴监测技术和典型疾病诊断系统,实现对典型疾病的监测、管理、预警与诊断的示范应用。
4. 低空安全场景的无人机智能通感控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1的下属代码)
面向城市复杂环境的低空安全运行需求,研究无人机智能通感控一体化理论,突破无人机动态飞行中的频谱资源快速感知、抗干扰低时延通信、飞行航迹智能规划等关键技术,构建无人机智能通感控原型系统,并进行应用验证。
以上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与广州市内具有一定研究实力和研究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或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二)针对杭州市电子信息领域发展需求,围绕碳化硅衍射光波导、柔性及智能传感器、无人机管控及跨域泛化感知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支持项目
研究方向:
1. 面向AR显示的碳化硅衍射光波导关键技术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5的下属代码)
针对高亮度、高清晰度增强现实显示技术发展需求,探索衍射光栅波导的杂散光和彩虹伪影抑制原理,突破大视场角、高光效、全彩显示的单层碳化硅衍射光栅制备关键技术,实现虚拟像与现实像的高效叠加,为高性能、低功耗、轻量化的增强现实显示提供技术支撑。
2. 基于多维力解耦的柔性传感器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1的下属代码)
针对人机交互领域对柔性多维力传感器的迫切需求,探索多维力电磁传感设计新原理,研究多维力信息高效解耦机理,研制柔性多维力传感新器件,提升多维力传感器柔韧性、探测精度和动态范围,并完成技术验证。
3. 面向机载智能感知的红外材料增强探测机理与器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5或F04的下属代码)
针对机载红外高效集成智能感知需求,研究低维材料光电耦合增强特性及界面态密度对红外光子捕获的维度效应,揭示微纳结构光场调控与载流子传输规律,解决室温条件下探测器信噪比和感知维度等关键问题,研制低功耗、高信噪比红外智能感知器件并开展应用验证。
4. 稀土材料物性调控与自旋电致白光技术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5的下属代码)
针对全息3D显示对高性能白光器件的需求,聚焦宽带发射的无机稀土材料体系,研究自旋极化激子超快动力学过程,揭示自旋电致白光发射机理以及磁光电物性协同调控机制,突破无溶剂绿色环保薄膜制备关键技术,为实现高性能自旋电致白光器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5. 面向自旋存储芯片的新材料与新器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4的下属代码)
针对自旋转移矩磁存储芯片单元尺寸缩小和存储密度提升的迫切需求,开展新型垂直磁各向异性材料与磁隧道结器件的研究,探索体-界面磁性调控、自旋极化增强与自旋传输效率提升方法,实现自旋存储芯片功能验证,为高密度、大容量和强抗磁干扰能力的自旋转移矩磁存储芯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6. 城市规模化无人机航迹时空域高效管控方法与系统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3的下属代码)
针对无人机规模化运行效率与城市低空飞行安全的矛盾,研究在多源噪声干扰下基于环境感知的无人机航迹预测理论与方法,探索大规模无人机运行过程中可达时空域的演化规律,构建城市低空规模化无人机管控原型系统并开展应用验证,为城市低空安全高效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7. 面向开放场景的跨域边缘模型集成泛化方法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面向开放场景和边缘智能感知需求,研究强扰动下多模态数据的隐式解耦表征方法,研究边缘感知模型的在线学习方法,揭示环境动态特征、分布式计算与模型自适应演化间的耦合机理,增强开放环境下的边缘智能泛化感知能力,并在典型应用场景进行验证。
8. 面向城市公共艺术的基础模型与多任务应用技术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F06的下属代码)
面向城市公共艺术领域的规划、创作、教育等需求,开发高质量多模态艺术数据自动化生产工具并构建数据集,研究美学评价对齐的基础生成模型及其高效微调方法,实现面向城市公共艺术垂直领域任务的高效迁移,并进行应用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