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报已结束关于发布2021年深圳市第一批科技抗疫专项项目课题指南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8-20 | 截止时间:2021-08-29 17:00 | 市级 企业管理提升 政策+资金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最高 1500万元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手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现启动实施科技抗疫专项,发布2021年第一批项目申请指南。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条件
(一)牵头申请单位应当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依法注册,具备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科技型企业。
(二)项目负责人应为牵头申请单位的全时在职研究人员,在项目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具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
(三)涉及应用示范内容的,应明确应用示范场景地点,提供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市级)出具的推荐意见函,或与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市级)签订的《科技应用示范项目协议》,示范地点应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项目结题时应提供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出具的用户评价报告。
(四)鼓励联合申报,聚焦关键核心问题,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联合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和协同创新,合作单位不超过2个,并注意以下事项:
1.提供合作协议书,明确各方研发内容分工、知识产权分配等相关内容,其中申请单位应当负责研发内容的50%以上;
2.申请单位财政资助资金分配比例不少于单个合作单位的分配比例,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外单位作为合作单位的,不参与分配财政资助资金;
3.项目组前5位主要成员中至少3位为申请单位研究人员;
4.有企业参与的,自筹经费金额应不低于市财政资金资助企业的金额,并提供自筹经费投入承诺书。
(五)高校、科研机构及医疗卫生机构的项目申请人以及同一家企业只能牵头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六)本专项项目不计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限项范围。
(七)如果项目申请涉及科研伦理与科技安全(如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的相关问题,申请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八)申请(包括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未列入科研诚信异常名录,申请(包括合作)单位未列入“深圳信用网”国家、深圳市黑名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二、具体内容
抗疫专2021001 5G智能远程检疫设备关键技术研发
一、领域:一、电子信息--(一)软件
二、应用场景:公路口岸、机场、邮轮母港入境大厅的旅客健康申报、体温监测及复测、远程电子流调、核酸检测凭证领取; 公路口岸货运卡口的驾驶员健康申报验核、疫苗接种情况验核、核酸检测凭证领取;水运口岸入境船舶船员、下船船员、外贸转内贸船员两道测温、验核健康申明卡、快速流调等;公路口岸通过货运渠道入境的马夫等公务人员核验证件、健康申报、测温、审核核酸检测报告、远程电子流调。申报时需提交与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市级)的应用示范协议或其出具的推荐意见函。
三、主要研发内容:
(一)5G 智能远程检疫前端设备研发;
(二)5G 智能远程检疫设备移动版本(海港版)研发;
(三)5G 智能远程检疫系统处置平台研发。
四、项目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内)
(一)学术指标:申请专利≥7 件,其中发明专利≥4 件。
(二)技术指标:
1. 5G 智能远程检疫前端设备
(1) 测温模块:可同时测量多人,每分钟可测量 150 人以上;体温检测精度±0.3℃,测温范围 30℃~45℃,1 秒钟可完成一个人测量;体温异常自动报警,并自动导引进入复测流程;
(2) 健康申报、电子流调、核酸检测凭证领取等前端交互操作时延≤5 秒;
(3) 前端设备支持 5G 网络接入,单路上行峰值速率>10Mbps,视频类时延≤20 毫秒、数据类时延≤10 毫秒;
(4) 路线规划引导要及时、准确,体温异常人员、正常人员的引导有清晰的区隔,支持语音、视频引导。
2. 5G 智能远程检疫设备移动版本(海港版)
(1) 测温模块:可同时测量多人,每分钟可测量 150 人以上;体温检测精度±0.3℃,测温范围 30℃~45℃,1 秒钟可完成一个人测量;自动引导完成两次测温,体温异常自动报警;
(2) 健康申报、电子流调、核酸检测凭证领取等前端交互操作时延≤5 秒;
(3) 支持 5G 网络接入,单路上行峰值速率>10Mbps,视频类时延≤20 毫秒、数据类时延≤10 毫秒;
(4) 路线规划引导要及时、准确,体温异常人员、正常人员 的引导有清晰的区隔,支持语音、视频引导;
(5)工作环境温度:-18℃~60℃。
3. 5G 智能远程检疫系统处置平台
(1) 前端设备监测发现的异常情况处理流程要完整;
(2) 支持 5G 数据接入,下行峰值速率>1000Mbps;
(3) 通关人员的指纹、人脸等隐私数据的防泄露安全措施要完整;
(4) 系统数据支持回溯 5 年;
(5) 支持各海关口岸接入,支持数据互联互通,支持数据共享;
(6) 支持 500 人同时使用,支持 1000 个前端设备同时接入。
(三)示范指标:项目申请验收时,需提交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出具的用户评价报告。
五、项目实施期限:1 年
六、资助金额:不超过 500 万元
抗疫专2021002现场全封闭多病原快速检测设备关键技术研发
一、领域:生物与人口健康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二、具体应用场景:适用于出入境口岸现场、方仓、冷链、 监管仓、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等现场的快速筛查技术。申报时需提交与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市级)的应用示范协议或其出具的推荐 意见函。
三、主要研发内容:
(一)设备小型化和轻量化研究;
(二)设备全封闭、全自动、一体化技术研究。
四、项目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内)
(一)学术指标:申请专利≥3 项,其中发明专利≥1 项。
(二)技术指标:
1. 检测设备重量低于 20kg,便于现场携带;
2. 系统全封闭,加入样品后自动完成样本处理、核酸提取纯化、扩增和检测,并自动输出检测结果;
3. 支持多通道检测,同时检测病原体≥4 种,涵盖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等;
4. 检测试剂为封闭预配置形式,样本独立且全封闭设计;
5. 检测时间
6. 最低检出限:100 拷贝数/毫升;
7. 单机检测通量不低于 4 个样本/次;
8. 检测设备及配套试剂完成临床实验和注册检验。
(三)示范指标:项目申请验收时,需提交应用场景主管部 门出具的用户评价报告。
五、项目实施期限:1 年。
六、资助资金:不超过 500 万元
抗疫专2021003基于电子束辐照技术的检疫消毒设备关键技术研发
一、领域:先进制造及自动化—安全生产技术
二、应用场景:在货运/快邮跨口岸、物流保税仓等,对进口冷链冻品、水果、跨境快件邮包等进行自动消毒,杀灭物件表面 的病原微生物(如新冠病毒等)。申报时需提交与应用场景主管 部门(市级)的应用示范协议或其出具的推荐意见函。
三、主要研发内容:
(一)中能自屏蔽电子加速器设备及智能束下传输系统研发;
(二)适用于不同规格包装的电子束辐照工艺研发;
(三)建立电子束辐照剂量分布、均匀性和效果评价监控模 型;
(四)电子束辐照消毒和检疫处理标准制定。
四、项目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内):
(一)学术指标:申请专利≥4 件,其中发明专利≥1 件;申请立项制定行业、地方或企业标准≥2 项。
(二)技术指标
1. 电子束辐照装置的技术规格:电子束能量 0.8-1.2MeV;2 台加速器+三维分束技术;束流强度>30mA,能量不稳定度
2. 性能指标:指示细菌杀灭对数值≥4.0;载体灭活病毒滴度对数值≥4.0。
(三)示范指标:在货运或快邮跨口岸建立现场示范应用场 景≥1 个,设计日处理能力≥25000 件。项目申请验收时,需提交应用场景主管部门的用户评价报告。五、项目实施期限:2 年。
六、资助资金:不超过 800 万元
抗疫专2021004出人境查验现场非接触式智能查验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一、领域: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二、具体应用场景:出入境旅检大厅等海关监管区域。 申报时需提交与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市级)的应用示范协议或其出具的推荐意见函。
三、主要研发内容:
(一)宽视角毫米波探测器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
(二)前端探测器整体集成小型化及轻量化研究;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物体检测与识别技术;
(四)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隐匿物品探测技术;
(五)宽探测视角小型智能化毫米波成像探测系统开发。
四、项目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内)
(一)学术指标:申请专利≥4 项,其中发明专利≥1 项。
(二)技术指标:毫米波成像探测系统:
1. 有效探测水平视野≥30°,探测距离≥3m,同时并排探测人数≥3 人;
2. 单机(前端探测器)重量≤60kg,支持吊装应用;
3. 被动式成像(线对)分辨率≤3cm(正常安装条件下)及≤ 3.5cm(隐秘安装条件下);
4. 成像速率≥10fps;
5. 有效探测范围内人流通过率≥2500 人/h;
6. 在高人流密度检测中探测报警误报率≤10%,智能识图物品识别准确率≥70%。
7. 支持与基于图片流式直存技术的人脸识别系统以及敏感人员人脸图像信息库的对接,自动识别敏感人员误报率≤10%。
(三)示范指标:项目申请验收时,需提交应用场景主管部门的用户评价报告。
五、项目实施期限:1 年。
六、资助资金:不超过 500 万元
抗疫专2021005车辆驾驶员与乘客健康管理及快速验放设备关键技术研发
一、领域:一、电子信息--(一)软件
二、应用场景:跨境客车口岸。申报时需提交与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市级)的应用示范协议或其出具的推荐意见函。
三、主要研发内容:
(一)支持对车辆驾驶员及乘客免下车状态下进行红外体温 监测报警的智能设备研发;
(二)基于健康信息、体温信息、风险布控信息的拦截及验放系统研发;
(三)基于人员、车辆通行及关联关系的综合风险防控系统研发。
四、项目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内)
(一)学术指标:申请专利≥5 件,其中发明专利≥2 件。
(二)技术指标:
1. 支持对车辆驾驶员及乘客免下车状态下进行红外体温监测报警的智能设备
(1)10 秒钟内可完成一辆车内的驾驶员及乘客的体温测量;
(2)体温检测精度±0.3℃,测温范围 30℃~45℃,体温异常自动报警。
(3)智能设备支持网络接入,监测数据可实时上传。
2. 基于健康信息、体温信息、风险布控信息的拦截及验放系统
(1) 支持驾驶员及乘客的电子健康信息的获取与导入;
(2) 支持风险布控信息的实时更新;
(3)基于健康信息、体温信息、风险布控信息的拦截或验放的决策过程不超过 5 秒,全样本决策率 100%,决策结果正确率≥ 95;
(4) 支持拦截与放行策略参数的可配置,支持对错误决策进行人工处理;
(5) 支持数据互联互通,支持数据共享。
3. 基于人员、车辆通行及关联关系的综合风险防控系统
(1) 支持人员、车辆通行及关联关系等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导入;
(2) 支持风险阈值等参数的可配置;
(3) 页面交互操作时延不高于 5 秒;
(4) 支持对系统内的风控模型进行自评价、自优化;
(5) 支持数据互联互通,支持数据共享。
(三)示范指标:项目申请验收时,需提交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出具的用户评价报告。
五、项目实施期限:1 年
六、资助金额:不超过 500 万元
抗疫专2021006进口食品追溯管控与预警关键技术研发
一、领域:电子信息--(一)软件
二、应用场景:基于现有深圳海关进口食品追溯与预警平台,针对新冠病毒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扩充功能,智慧化深耕,支撑疫情防控的数字化赋能。申报时需提交与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市级)的应用示范协议或其出具的推荐意见函。
三、主要研发内容
(一)与深圳海关和国家相关部门系统无缝对接技术研发;
(二)进口食品时空锁定、精准查收、一键溯源、生命轨迹 追溯及智能分析系统研发;
(三)进口食品、业务主体、病毒传播数据建模及用户信息获取技术研发;
(四)在进口食品领域对新冠病毒等重大传染病进行源头风险预判、智能分析和科学预警技术研发。
四、项目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内)
(一)学术指标:申请专利≥5 件,其中发明专利≥2 件。
(二)技术指标:
1.进口食品追溯系统
(1) 与深圳海关检疫关键软硬件设备联动,同步数据采集、 数据共享;
(2) 实现所有进口食品的追溯管理、快速检索、预警提示、 决策技术支持功能;
(3) 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信同步,保障进口食品追溯与风险预警平台信息安全防篡改。2.进口食品风险预警系统
(1) 对进口食品的流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过程追踪,对问题及责任进行多维画像;
(2) 依托大数据为进品食品正反追溯、安全分析、安全预警提供线索数据支持,智能预警。
3.进口食品追溯与风险预警平台,达到:
(1) PC 端采用 B/S 架构,移动端支持 HarmonyOS、Android 、 iOS 等操作系统;
(2) 扩展性好,为今后国内外相关系统关联开放接口,并提供技术服务;
(3) 内网用户规模>600 人,同时在线人数>200 人,并发人数>100 人;外网用户规模>60000 人,同时在线人数>1000 人,并发人数>500 人;实务处理响应时间≤2 秒,复杂统计响应时间≤8 秒。
(三)示范指标:项目申请验收时,需提交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出具的用户评价报告。
五、项目实施期限:1 年
六、资助金额:不超过 500 万元
抗疫专2021007全自动城市疫情早期风险监测预警技术、装备与平台关键技术研发
一、领域:一、电子信息--(一)软件
二、应用场景:在重大场所和区域(如海关、机场、医院、 学校等)环境中开展城市空气安全(空气病原微生物)全自动监测与智能化预警,提升城市疫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并可纳入国家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申报时需提交与应用场景主管部门(市级)的应用示范协议或其出具的推荐意见函。
三、主要研发内容
(一)生物气溶胶快速采集技术研究;
(二)全自动环境气溶胶病原微生物采样检测一体式装备研发;
(三)基于室内环境病原监测的智能化城市疫情早期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研发;
(四)面向深圳海关,开展全自动城市疫情早期风险监测预警技术、装备与平台集成示范。
四、项目考核指标(执行期内)
(一)学术指标:申请发明专利≥3 件.
(二)技术指标:
1. 环境气溶胶生物组分采集装置以 400L/min 以上的采样流量把环境气溶胶样本采集到液体里或固体介质上;
2. 样本针对特定病原微生物具备现场检测能力且样本检测时 间小于 1 小时;
3. 实现环境气溶胶样本采集与特定病原微生物检测及检测结果上报的全流程自动化,单次全流程时间不高于 1.5 小时;
4. 实现设备状态的远程监控与设备的任务触发式无人值守;
5. 提供不少于 29 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能力,可根据具体检测需求搭配 1 至 4 种病原微生物实现并行检测;
6. 平台具备在线监测、事件预警、设备管理、疑似人员初筛和报表智能生成等功能,在不少于 1 个城区进行集成应用示范。
(三)示范指标:项目申请验收时,需提交应用场景主管部 门出具的用户评价报告。
五、项目实施期限:1 年
六、资助金额:不超过 500 万元
抗疫专2021008疫苗后时期新冠病毒变异下全球新冠疫情形势分析与防境外输人策略的研究
一、研究内容(软科学研究项目)
(一)总结、分析和判断全球新形势下新冠病毒的传染、传播、流行、患&a